• 首页 > 企业资讯>正文
  • 立足五大趋势,推进健康文化产业发展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315防伪网 2020-11-10 15:45:30
  •    文/ 张璐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健康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健康和文化建设之间发展的脉络,重视健康文化的形成。由此可知,健康文化事业将是推动全民健康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相关业务落实的重要措施。健康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未来最具有潜力的发展行业之一,必定会引来大量企业在健康文化领域的布局和投资。从目前看,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五大趋势:高科技化、标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国际化。企业的发展需要顺应趋势合理布局做大做强,共同推动健康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健康文化发展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191221101821.png

      健康文化指的是我国新时期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角度主要指的是完善和组织人与自然疾病斗争的相关工作,在防治疾病、维护和提升健康水平的实践中,逐步总结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而构建起包含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在内诸多要素的总和。

      在广义角度来看,健康文化包括所有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涉及到健康的文化概念,都属于其中的内容。在狭义角度来看,健康文化主要指的是解决疾病问题、提升寿命、健康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共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内容和文化艺术的表现模式集合。

      如今健康文化已经得到了空前重视,也有很多人参与其中,特别是一些专业选手的加入,使得健康文化整体发展状况得到了改善。各类平台的宣传力度大大提升,不过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宣传的效率不高、普遍缺乏物质基础,产业发展缺乏导向等等。健康文化建设应避免一蹴而就,应充分结合全民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充分考虑到社会、产业、个人等多方面叠加因素的影响之下来开展相关的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未来的健康文化发展能够真正向着注重全民健康、尊重个人健康的趋势发展。

      健康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第一,应当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健康文化发展,是保持优秀文化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各类经典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发挥活力的基础工作。传统文化并非是落后的,在传承中要结合时代发展来做出创新,实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对传统健康文化的思想政治挖掘,从中找到符合新时期需求的内容,进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对于中医药文化要坚持肯定的态度,我国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了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其中提出要提升中医药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运用,这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辅助实现创新性发展。中药是我国在医学领域具有原创优势、发展潜力的资源,在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这为我国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在2020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和防治期间,中医药对于整体的疾病预防和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二,结合新媒体平台提升宣传工作效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契机发展健康文化、实现移风易俗、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当前,我国居民对于健康文化的建设认同感较高,但是对于其细节的要求不够了解,无法更新自身的认知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方面人们将健康作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关注的角度方面却都集中在个人身体健康方面,对于生活健康、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相关的内容关注度仍然非常低,这就会导致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无法得到纠正。因此,一些谣言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自媒体混乱信息作用下,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错误知识得不到纠正,导致健康文化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宣传途径,特别是结合自媒体发展来打通新的媒体渠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推广,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是当务之急。

      第三,结合地区的实际生产情况来构建健康文化。健康文化要和产业结合,要注重以文化为核心,打造新时期的健康文化产业,实现各类产业链的构造。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源向健康文化产业中倾斜,促进健康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鼓励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注重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划建立疗养机构和养老机构等等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了提升健康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对于各级政府人员应当提升业务的重视力度,结合社会专业机构来打造出专业模式,以此作为抓手促进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整体业务质量的提升。

      第四,实现健康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在综合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结合国际交流和相关的产业融合等措施打造专业辅助平台,特别是在连锁专业市场、渠道以及相关用品的购置、使用方面应注意发挥协同效应。其次,健康养生基地的打造是健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对于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所打造的现代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是非常先进的模式,对于整个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这一模式结合青山湖以及周边地区的情况,打造了专业的健康文化养生基地,结合各类支柱产业和销售产业链的融合,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保证健康文化推进的发展和条件基础。在总体框架设计方面,依托健康文化为根本发展目标,在完善和优化健康地产、健康制造、健康服务等关联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技术信息和产品,充分利用各地区的金融优势、地理优势和人员优势,实现相互之间的融合,打造集健康文化养生、制药、保健、旅游、监测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文化产业也是一些机构正在展开的产业形态。

      健康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的健康产业文化发展具有五个典型趋势,分别为高科技化、标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国际化。

      第一,高科技化。未来,各类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双线音频远程服务以及慢性病的监测和治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都会使得医学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在健康文化产业中运用。因此,高科技化必然是健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第二,精确化、标准化和专业模式。在健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中,检测、治疗、康复、养生等各个方面都会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因此,精确、标准、专业的要求是基础要求,也会是整个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系统的基础所在。

      第三,智能化。智能化不同于高科技化,其具体的落实会显得更加个性,而且在服务方面也会充分和各类技术结合,最终实现智能技术的落地。比如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与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融合就是未来的重要趋势。AI+人工智能+智能辅助系统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可以提高相关业务的智能化效率,这对于健康文化事业的推进以及提升全民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文化产业实现家庭、社区的联动,借助于智能平台来实施记录人们的健康信息,尤其是在遇到紧急问题时可以及时地发出预警进行解决。

      第四,融合化。融合化也是未来健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特别是与各类旅游、养老以及教育事业的结合,将会是融合化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整体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产业构造有直接的辅助价值。

      第五,国际化的合作。国际化的合作是未来健康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各个国家相互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将会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着“一带一路”等关键政策的提出,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将会使得中国与世界医疗健康产业实现互助协作,提升合作效率。

      在健康文化产业发展中,未来将有更多机构充分结合国际先进的理念来开展相关的运营工作,在专业人士的保障下,推进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和经营目标的运营模式,以中高端带动平民参与的模式,在网络的帮助下,以个人身体、心理、精神作为三维保健的最终目标,打造多元的健康文化服务平台,进而使得健康和养生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标准服务。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立足五大趋势,推进健康文化产业发展
  • 粉丝效应营销:从金星到现代舞团
  • 善用老区红色资源,促进国企党建工作
  • 强化新闻发言人培养机制,服务企业公共形象建设
  • “互联网+”农业:首农的本地产业链创新启示
  • 短视频正在颠覆传统自媒体营销模式
  • 提升企业文化在表达与传播中的文学色彩
  • 短视频+音乐,快手的商业生态驱动力
  • 主编推荐 ...
  • 无耻!贵阳一优质“博士”竟是个渣男,多名女性控诉其恶劣...

  • 梅州警方高速查获假冒品牌香烟4263条!涉案173万!

  • 小天鹅的滚筒洗衣机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哪个型号好?价格...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1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15防伪标签网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